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
沥青路面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沥青结合料将矿质粒料粘结成整体,增加强度和增强路面抵抗行车破坏的能力,并使路面具有抗水性。但是正因沥青路面本身的抗水性,使得路面在雨雪天气容易积水或结冰,将会严重影响车辆、行人的通行,甚至会导致各种交通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目前,常用的路面融雪除冰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铲除法,在路面上撒工业盐或融雪剂法,效率不高,效果不甚理想,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设新型的防止路面结冰的防冻路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且路面排水性能良好,并能对积雪进行融化。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
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
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所述基层位于所述垫层的上方;
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位于所述基层的上方;
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承重层的上方;
加热层,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多个所述加热膜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的上方;所述加热膜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所述漏水口朝向上方;
土工布层,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与所述漏水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
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面层位于所述土工布层的上方;
另外,所述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防水粘接层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面层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连接于所述排水沟。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以及面层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逐层铺设的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土工布层以及面层,使得路面结构不仅坚固耐用,且各层间连接紧密,排水顺畅,并能在冬季积雪时使路面积雪快速融化,以为行人提供方便,减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在基层上设置承重层,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承重层结构细密,结构层空隙很小,因而具有很好的承重效果,进而减小了路面负重对基层的影响,即提高了路面的耐用性,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承重层上设置缓冲层,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抵御路面一定的热胀冷缩,以及形成中对路面造成的剪切力,进而降低了路面裂缝的产生,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土工布层下方设置排水管,并使排水管与排水沟连通,能够及时的将路面上的积水排出,并且降低雨水侵入路面加热层以及加热层下方的各层,使得路面结构不受雨水的侵袭,保证了路面的结构坚固耐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1;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2,所述基层2位于所述垫层1的上方;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3,所述承重层3位于所述基层2的上方;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位于所述承重层3的上方;加热层5,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6,多个所述加热膜6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4的上方;所述加热膜6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8连通,所述排水管7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9,所述漏水口9朝向上方;土工布层10,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5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10与所述漏水口9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11,所述面层11位于所述土工布层10的上方;另外,所述承重层3、缓冲层4、加热层5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12。
在上述方案中,市政道路往往车辆来往繁多,而在积雪天气时,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通过设置条状的加热膜组成的加热层,加热膜间隔一定的距离排列在承重层的上方,在路面上有积雪时,可以对加热层进行开启,进而使得路面温度升高,积雪融化,避免了人工对于路面积雪的清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且对路面积雪的及时清理,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矿粉和沥青混合料的重量比为1:,4.5,矿粉能够填充沥青混合料间的空隙,防止热沥青流淌,增强沥青材料的粘结力和热稳定性,同时,矿粉和沥青有良好的亲和力,能抵抗水的剥蚀作用,因而,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矿粉制成面层,能够大大的提高面层的防水性和抗磨损能力。通过在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使得各层间水分互相没有渗透,进而避免水分流动引起路面结构中各层间的连接紧密性,即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坚固性。通过在面层下方设置土工布层,利用土工布层的坚固耐用性,使得对于面层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面层裂缝的产生,同时土工布层具有绝缘防水性能,能够保证加热膜的电源不会导入面层,进而提高了所述路面的安全性3.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防水粘接层12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在上述方案中,高分子环氧树脂质地轻薄,但是具有良好的防水和粘接性,以提高路面结构的寿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9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密封条将孔洞的边缘与漏水口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使得由面层渗透下的水分只能通过土工布层的漏水口流入排水管内,而不会流到加热膜上,进而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加热膜6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减少了另外布置电源的麻烦,使得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更加方便。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面层11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11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13,所述排水槽13连接于所述排水沟8。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面层设置为具有弧度的结构,使得路面的积水和积雪融化后能够流入排水槽中,避免了路面积水,提高了路面使用的舒适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垫层1、基层2、承重层3、缓冲层4以及面层11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厚度为15-20cm的垫层,且垫层中水泥、碎石和矿渣的重量比为1:3.5:0.5,能够有效的排除路面以及基层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同时能够传递和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保证路基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工作;通过设置厚度为12-15cm的基层,且基层中水泥、沥青和砂砾的重量比为1:1:0.5,既能够承受由承重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又能抵御地下水的侵蚀,同时因承重层的设置,可使基层较之现有路面的基层厚度变小,进而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设置厚度为6-8cm的承重层,能够对其上的各层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下的基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平衡到达基层的车轮垂直力,降低基层路面的损坏几率;通过设置厚度为3-5cm的缓冲层,能够有效对路面传递的压力和剪切力进行消化和缓解,进而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降低承重层的应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因土工布层、缓冲层以及承重层的设置,使得面层的厚度在3-5cm之间即可很好的抵御车辆对路面造成的压力,进而降低了路面的施工成本。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沥青结合料将矿质粒料粘结成整体,增加强度和增强路面抵抗行车破坏的能力,并使路面具有抗水性。但是正因沥青路面本身的抗水性,使得路面在雨雪天气容易积水或结冰,将会严重影响车辆、行人的通行,甚至会导致各种交通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目前,常用的路面融雪除冰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铲除法,在路面上撒工业盐或融雪剂法,效率不高,效果不甚理想,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设新型的防止路面结冰的防冻路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且路面排水性能良好,并能对积雪进行融化。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
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
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所述基层位于所述垫层的上方;
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位于所述基层的上方;
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承重层的上方;
加热层,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多个所述加热膜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的上方;所述加热膜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所述漏水口朝向上方;
土工布层,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与所述漏水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
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面层位于所述土工布层的上方;
另外,所述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防水粘接层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面层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连接于所述排水沟。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以及面层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逐层铺设的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土工布层以及面层,使得路面结构不仅坚固耐用,且各层间连接紧密,排水顺畅,并能在冬季积雪时使路面积雪快速融化,以为行人提供方便,减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在基层上设置承重层,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承重层结构细密,结构层空隙很小,因而具有很好的承重效果,进而减小了路面负重对基层的影响,即提高了路面的耐用性,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承重层上设置缓冲层,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抵御路面一定的热胀冷缩,以及形成中对路面造成的剪切力,进而降低了路面裂缝的产生,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土工布层下方设置排水管,并使排水管与排水沟连通,能够及时的将路面上的积水排出,并且降低雨水侵入路面加热层以及加热层下方的各层,使得路面结构不受雨水的侵袭,保证了路面的结构坚固耐用。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1;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2,所述基层2位于所述垫层1的上方;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3,所述承重层3位于所述基层2的上方;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位于所述承重层3的上方;加热层5,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6,多个所述加热膜6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4的上方;所述加热膜6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8连通,所述排水管7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9,所述漏水口9朝向上方;土工布层10,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5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10与所述漏水口9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11,所述面层11位于所述土工布层10的上方;另外,所述承重层3、缓冲层4、加热层5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12。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市政道路往往车辆来往繁多,而在积雪天气时,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通过设置条状的加热膜组成的加热层,加热膜间隔一定的距离排列在承重层的上方,在路面上有积雪时,可以对加热层进行开启,进而使得路面温度升高,积雪融化,避免了人工对于路面积雪的清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且对路面积雪的及时清理,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矿粉和沥青混合料的重量比为1:,4.5,矿粉能够填充沥青混合料间的空隙,防止热沥青流淌,增强沥青材料的粘结力和热稳定性,同时,矿粉和沥青有良好的亲和力,能抵抗水的剥蚀作用,因而,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矿粉制成面层,能够大大的提高面层的防水性和抗磨损能力。通过在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使得各层间水分互相没有渗透,进而避免水分流动引起路面结构中各层间的连接紧密性,即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坚固性。通过在面层下方设置土工布层,利用土工布层的坚固耐用性,使得对于面层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面层裂缝的产生,同时土工布层具有绝缘防水性能,能够保证加热膜的电源不会导入面层,进而提高了所述路面的安全性3.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防水粘接层12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高分子环氧树脂质地轻薄,但是具有良好的防水和粘接性,以提高路面结构的寿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9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密封条将孔洞的边缘与漏水口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使得由面层渗透下的水分只能通过土工布层的漏水口流入排水管内,而不会流到加热膜上,进而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加热膜6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减少了另外布置电源的麻烦,使得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更加方便。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面层11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11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13,所述排水槽13连接于所述排水沟8。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面层设置为具有弧度的结构,使得路面的积水和积雪融化后能够流入排水槽中,避免了路面积水,提高了路面使用的舒适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垫层1、基层2、承重层3、缓冲层4以及面层11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厚度为15-20cm的垫层,且垫层中水泥、碎石和矿渣的重量比为1:3.5:0.5,能够有效的排除路面以及基层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同时能够传递和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保证路基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工作;通过设置厚度为12-15cm的基层,且基层中水泥、沥青和砂砾的重量比为1:1:0.5,既能够承受由承重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又能抵御地下水的侵蚀,同时因承重层的设置,可使基层较之现有路面的基层厚度变小,进而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设置厚度为6-8cm的承重层,能够对其上的各层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下的基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平衡到达基层的车轮垂直力,降低基层路面的损坏几率;通过设置厚度为3-5cm的缓冲层,能够有效对路面传递的压力和剪切力进行消化和缓解,进而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降低承重层的应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因土工布层、缓冲层以及承重层的设置,使得面层的厚度在3-5cm之间即可很好的抵御车辆对路面造成的压力,进而降低了路面的施工成本。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是指在矿质材料中掺入路用沥青材料铺筑的各种类型的路面。沥青结合料提高了铺路用粒料抵抗行车和自然因素对路面损害的能力,使路面平整少尘、不透水、经久耐用。因此,沥青路面是道路建设中一种被最广泛采用的高级路面。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沥青类结构层本身属于柔性路面范畴,但其基层除柔性材料外,也可采用刚性的水泥混凝土,或半刚性的水硬性材料。沥青结合料将矿质粒料粘结成整体,增加强度和增强路面抵抗行车破坏的能力,并使路面具有抗水性。但是正因沥青路面本身的抗水性,使得路面在雨雪天气容易积水或结冰,将会严重影响车辆、行人的通行,甚至会导致各种交通事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目前,常用的路面融雪除冰的方法主要包括机械或人工铲除法,在路面上撒工业盐或融雪剂法,效率不高,效果不甚理想,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建设新型的防止路面结冰的防冻路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且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结构坚固耐用,使用寿命长,且路面排水性能良好,并能对积雪进行融化。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
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
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所述基层位于所述垫层的上方;
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位于所述基层的上方;
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位于所述承重层的上方;
加热层,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多个所述加热膜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的上方;所述加热膜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所述漏水口朝向上方;
土工布层,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与所述漏水口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
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所述面层位于所述土工布层的上方;
另外,所述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防水粘接层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面层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连接于所述排水沟。
优选的是,所述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中,所述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以及面层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逐层铺设的垫层、基层、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土工布层以及面层,使得路面结构不仅坚固耐用,且各层间连接紧密,排水顺畅,并能在冬季积雪时使路面积雪快速融化,以为行人提供方便,减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在基层上设置承重层,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铺设的承重层结构细密,结构层空隙很小,因而具有很好的承重效果,进而减小了路面负重对基层的影响,即提高了路面的耐用性,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承重层上设置缓冲层,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延展性,能够抵御路面一定的热胀冷缩,以及形成中对路面造成的剪切力,进而降低了路面裂缝的产生,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
通过在土工布层下方设置排水管,并使排水管与排水沟连通,能够及时的将路面上的积水排出,并且降低雨水侵入路面加热层以及加热层下方的各层,使得路面结构不受雨水的侵袭,保证了路面的结构坚固耐用。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包括:由水泥、碎石和矿渣混合构成的垫层1;由水泥、沥青和砂砾混合构成的基层2,所述基层2位于所述垫层1的上方;由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构成的承重层3,所述承重层3位于所述基层2的上方;由橡胶沥青混凝土构成的缓冲层4,所述缓冲层4位于所述承重层3的上方;加热层5,其包括多个条状的加热膜6,多个所述加热膜6间隔排列于所述缓冲层4的上方;所述加热膜6间的间隙处设置有排水管7,所述排水管7的两端分别与路面两侧的排水沟8连通,所述排水管7的侧壁上开设有漏水口9,所述漏水口9朝向上方;土工布层10,其铺设于所述加热层5的上方;所述土工布层10与所述漏水口9对应的位置开设有孔洞;由矿粉和沥青混合料构成的面层11,所述面层11位于所述土工布层10的上方;另外,所述承重层3、缓冲层4、加热层5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12。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市政道路往往车辆来往繁多,而在积雪天气时,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通过设置条状的加热膜组成的加热层,加热膜间隔一定的距离排列在承重层的上方,在路面上有积雪时,可以对加热层进行开启,进而使得路面温度升高,积雪融化,避免了人工对于路面积雪的清理,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且对路面积雪的及时清理,可以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矿粉和沥青混合料的重量比为1:,4.5,矿粉能够填充沥青混合料间的空隙,防止热沥青流淌,增强沥青材料的粘结力和热稳定性,同时,矿粉和沥青有良好的亲和力,能抵抗水的剥蚀作用,因而,通过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矿粉制成面层,能够大大的提高面层的防水性和抗磨损能力。通过在承重层、缓冲层、加热层间均设置有防水粘接层,使得各层间水分互相没有渗透,进而避免水分流动引起路面结构中各层间的连接紧密性,即提高了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坚固性。通过在面层下方设置土工布层,利用土工布层的坚固耐用性,使得对于面层起到保护作用,减少面层裂缝的产生,同时土工布层具有绝缘防水性能,能够保证加热膜的电源不会导入面层,进而提高了所述路面的安全性3.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防水粘接层12为高分子环氧树脂层。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高分子环氧树脂质地轻薄,但是具有良好的防水和粘接性,以提高路面结构的寿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孔洞的边缘与所述漏水口9的边缘设置有密封条。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密封条将孔洞的边缘与漏水口的边缘粘接在一起,使得由面层渗透下的水分只能通过土工布层的漏水口流入排水管内,而不会流到加热膜上,进而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加热膜6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加热膜由路面两边的路灯电源进行供电,减少了另外布置电源的麻烦,使得所述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更加方便。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面层11设置为以路面中轴线为最高点,并向路面两侧延伸的弧形,弧度为5-8度,且所述面层11的两侧设置有排水槽13,所述排水槽13连接于所述排水沟8。
市政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面层设置为具有弧度的结构,使得路面的积水和积雪融化后能够流入排水槽中,避免了路面积水,提高了路面使用的舒适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垫层1、基层2、承重层3、缓冲层4以及面层11的厚度分别为15-20cm、12-15cm、6-8cm、3-5cm和3-5cm。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厚度为15-20cm的垫层,且垫层中水泥、碎石和矿渣的重量比为1:3.5:0.5,能够有效的排除路面以及基层中滞留的自由水,确保路面结构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同时能够传递和扩散由基层传来的荷载应力,保证路基在容许应力范围内工作;通过设置厚度为12-15cm的基层,且基层中水泥、沥青和砂砾的重量比为1:1:0.5,既能够承受由承重层传递的车轮垂直力,又能抵御地下水的侵蚀,同时因承重层的设置,可使基层较之现有路面的基层厚度变小,进而减少了原材料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通过设置厚度为6-8cm的承重层,能够对其上的各层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而对其下的基层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平衡到达基层的车轮垂直力,降低基层路面的损坏几率;通过设置厚度为3-5cm的缓冲层,能够有效对路面传递的压力和剪切力进行消化和缓解,进而防止反射裂缝的产生,降低承重层的应力,提高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因土工布层、缓冲层以及承重层的设置,使得面层的厚度在3-5cm之间即可很好的抵御车辆对路面造成的压力,进而降低了路面的施工成本。